1937年1月汪精衛回國,民眾高舉橫額歡迎,圖片見《實報半月刊》,有關事跡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118-123。汪精衛是近代備受爭議的人物。多年以來,對汪氏行動、人格的謾罵不絕於耳。在今人普遍認知上,汪精衛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其中一位「民族罪人」,幾乎受盡所有近代人的責罵,體無完膚。惟事實上,汪精衛是否真的受天下人唾棄? 正如我們上一期所分享,隨著新資料發布,汪精衛以往被反對者封鎖的思想、演講、著作得以逐一公開。有了這些舊日報章,或將有助我們解答這個疑問。 數據庫如中國歷史文獻總庫等,或可作為以汪氏言論為基礎出版的《汪精衛與現代中國》一手資料的佐證。當中的報導更無疑表明當時的情況,絕非只有一面,實情明顯更為複雜:很多人公開譴責汪氏的同時,支持汪氏者的報導亦比比皆是。事實上,汪氏起初並不願意擔任政府職務,後來亦一再嘗試卸任政府職位,但每當國家危難之際,往往有民眾、各界領袖懇請汪氏回來主持大局,以下是其中幾例: 1910年汪精衛謀刺攝政王事敗,惟這一壯舉成功振奮革命黨人士氣,也讓汪惟這一行動成功振奮革命黨人士氣,也讓汪氏在民間聲名鵲起。1912年民國成立,汪精衛隨即留學法國,並推辭了所有政府職位,但國內仍多次電召他回國幫忙,當中包括孫中山。(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37)據1916年6月12日《大公報》所載,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亦曾致電駐法公使胡維德,請其勸邀汪氏回國共商大事。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被一致推選為常務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面對黨人的深切期望,汪氏最終亦同意出任。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據汪精衛「自傳草稿」所言:「汪此時已發現蔣對他不能一致和和合,覺得二人之中應該一人退開。因為若一人不退開,必使西山派之「聯蔣打汪」之計劃做成。汪時正有病,故索性讓與蔣幹。最先鄉居,因病仍未好,遂於五月赴法」(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303)惟汪氏雖在外國,但黨部時時來電請他銷假復職。如1926年10月17日《晨報》所載,蔣介石亦有發電請汪精衛銷假。10月24日《晨報》亦有報導,廣州國民黨決議迎汪精衛回粵,並舉何香凝、彭澤民等赴新加坡迎汪氏回廣州。一時之間,廣州牽起了迎汪的熱潮。至於汪精衛本人對他們迎接他回國之心理,有三重分析,詳細可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76-77、308。 1935年11月1日,汪精衛在國民黨第四屆六中全體委員會合影後遇刺,身中三槍,12月1日,以傷病無法任重,電請辭職,並於1936年2月19日,前往德國就醫。後來因西安事變回國,獲大量民眾歡迎。(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121-122)據1937年1月10日《京報》所載,中央及各界人士,包括蔣介石、閻錫山等都有派代表迎接汪精衛回國,蔣介石更電請汪精衛即日回京。 報章更揭示了與上述例子類似,但在現今卻絕少有人提及的資料。據大量報章顯示,〈艷電〉發表後,「和平運動」仍獲得不少有識之士支持,甚至各地各界團體也發文、向汪精衛表示贊成、致謝,甚至讚揚,當中包括不同的商會、同鄉會、教育機構、海外人士、軍方將領等,如台僑新民總會、上海市總工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會。尤其是台灣華僑總會,據《東亞晨報》1940年4月22日的報導,其會長容建麟更組成代表團,親抵南京拜謁汪精衛,表現出擁護之熱忱。 由上可見,不論人們認為汪精衛是否「罪人」,縱觀汪氏的政治生涯,他在黨內外從來都不乏支持者,惟這一事實今人卻隻字不提,於是他們對汪氏的愛戴也非今人所能知道。幸好這些聲音被舊日報章所載,輾轉至今,非一筆能抹殺。至於他是否戀棧權位,讀者同樣可在上述之中略知一二。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1937年1月汪精衛回國,民眾高舉橫額歡迎,圖片見《實報半月刊》,有關事跡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118-123。 汪精衛是近代備受爭議的人物。多年以來,對汪氏行動、人格的謾罵不絕於耳。在今人普遍認知上,汪精衛更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其中一位「民族罪人」,幾乎受盡所有近代人的責罵,體無完膚。惟事實上,汪精衛是否真的受天下人唾棄? 正如我們上一期所分享,隨著新資料發布,汪精衛以往被反對者封鎖的思想、演講、著作得以逐一公開。有了這些舊日報章,或將有助我們解答這個疑問。 數據庫如中國歷史文獻總庫等,或可作為以汪氏言論為基礎出版的《汪精衛與現代中國》一手資料的佐證。當中的報導更無疑表明當時的情況,絕非只有一面,實情明顯更為複雜:很多人公開譴責汪氏的同時,支持汪氏者的報導亦比比皆是。事實上,汪氏起初並不願意擔任政府職務,後來亦一再嘗試卸任政府職位,但每當國家危難之際,往往有民眾、各界領袖懇請汪氏回來主持大局,以下是其中幾例: 1910年汪精衛謀刺攝政王事敗,惟這一壯舉成功振奮革命黨人士氣,也讓汪惟這一行動成功振奮革命黨人士氣,也讓汪氏在民間聲名鵲起。1912年民國成立,汪精衛隨即留學法國,並推辭了所有政府職位,但國內仍多次電召他回國幫忙,當中包括孫中山。(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37)據1916年6月12日《大公報》所載,時任國務總理的段祺瑞亦曾致電駐法公使胡維德,請其勸邀汪氏回國共商大事。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被一致推選為常務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面對黨人的深切期望,汪氏最終亦同意出任。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發生,據汪精衛「自傳草稿」所言:「汪此時已發現蔣對他不能一致和和合,覺得二人之中應該一人退開。因為若一人不退開,必使西山派之「聯蔣打汪」之計劃做成。汪時正有病,故索性讓與蔣幹。最先鄉居,因病仍未好,遂於五月赴法」(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303)惟汪氏雖在外國,但黨部時時來電請他銷假復職。如1926年10月17日《晨報》所載,蔣介石亦有發電請汪精衛銷假。10月24日《晨報》亦有報導,廣州國民黨決議迎汪精衛回粵,並舉何香凝、彭澤民等赴新加坡迎汪氏回廣州。一時之間,廣州牽起了迎汪的熱潮。至於汪精衛本人對他們迎接他回國之心理,有三重分析,詳細可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76-77、308。 1935年11月1日,汪精衛在國民黨第四屆六中全體委員會合影後遇刺,身中三槍,12月1日,以傷病無法任重,電請辭職,並於1936年2月19日,前往德國就醫。後來因西安事變回國,獲大量民眾歡迎。(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121-122)據1937年1月10日《京報》所載,中央及各界人士,包括蔣介石、閻錫山等都有派代表迎接汪精衛回國,蔣介石更電請汪精衛即日回京。 報章更揭示了與上述例子類似,但在現今卻絕少有人提及的資料。據大量報章顯示,〈艷電〉發表後,「和平運動」仍獲得不少有識之士支持,甚至各地各界團體也發文、向汪精衛表示贊成、致謝,甚至讚揚,當中包括不同的商會、同鄉會、教育機構、海外人士、軍方將領等,如台僑新民總會、上海市總工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會。尤其是台灣華僑總會,據《東亞晨報》1940年4月22日的報導,其會長容建麟更組成代表團,親抵南京拜謁汪精衛,表現出擁護之熱忱。 由上可見,不論人們認為汪精衛是否「罪人」,縱觀汪氏的政治生涯,他在黨內外從來都不乏支持者,惟這一事實今人卻隻字不提,於是他們對汪氏的愛戴也非今人所能知道。幸好這些聲音被舊日報章所載,輾轉至今,非一筆能抹殺。至於他是否戀棧權位,讀者同樣可在上述之中略知一二。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