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璧(1898-1986)為汪精衛繪畫的〈秋庭晨課圖〉。在汪精衛一生中,有許多對他影響深遠的女性,其中有兩位鮮少人提及,卻又值得人們特別關注,她們就是汪氏的母親與岳母。 汪精衛的母親,我們只知其稱呼為「吳氏」(她的全名並沒有記錄保存),她在汪氏13歲的生日後幾天便辭世。即使如此,母親在庭院一面作針黹一面督促他習字的記憶仍歷久常新,並貫穿他的一生。1920年代,汪精衛委託畫家溫幼菊繪製了一卷〈秋庭晨課圖〉,重現母親在其九歲時為他授課的畫面。1931年汪精衛以為溫其球所畫之〈秋庭晨課圖〉不見,於是在1933年,又委託畫家方君璧再次描繪記憶中的景象,這成為方君璧第一幅國畫。 在這幅畫的跋語上,汪精衛記述了母親生平的悲傷與憂慮(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517)。1929年,汪氏更作詩〈先太夫人秋庭晨課圖亡友廖仲愷曾為題詞秋夜展誦泫然賦此〉(《汪精衛詩詞新編》頁60),紀念溫幼菊、方君璧畫作中,母親在庭院為他授課的情景。 1934年,在汪氏去世前十年,他於《東方雜誌》刊登的〈自述〉中,描述了他對母親的記憶仍如在目前(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518):我的母親,提起來,真傷心,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裏:家計的艱難,家事的瑣碎,以及在家庭內所受的閒氣,如今還一幕一幕的時時湧現於我眼前。汪精衛衛月朗 衛月朗(1869-1945)出生於廣東,十五歲應聘隻身過南洋與素未謀面的陳耕全成親。後來經過努力,他們成為了數處樹膠園及錫礦場的擁有者,陳耕全更贏得了「陳百萬」的稱號。衛月朗育有三男一女,其女兒陳璧君(1891-1959)後來成為了汪精衛的妻子。 家人一般稱衛月朗為「五姑」。在陳璧君十七歲時,衛月朗不但沒有反對她加入同盟會的決定,更陪同陳璧君一同前往新加坡謁見孫中山,並一同成為同盟會會員。 為振奮革命人心,汪精衛與一眾同志組成七人暗殺小組,以圖謀刺攝政王,於是衛月朗通過變賣首飾來資助他們的行動。及後,汪精衛暗殺事敗被捕入獄,衛月朗又捐出私蓄,試圖讓汪精衛獲釋(詳細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492)。 1935年,汪精衛以妻子陳璧君的名義寫了一篇文章〈我的母親〉,以此表達衛月朗對革命的理解、影響與支持。(全文見《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520)。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124頁「自傳草稿」以及它們相應的膽錄文字,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