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與參與——汪精衛所屬社團

wjwchinanews書籍內容

群智社同人照(何孟恆註解)汪精衛在國民黨及中國政壇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很容易讓人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活躍與成就。赴日前的青年汪精衛曾經和家鄉同儕組織了群智社鼓勵實學;同盟會期間與好友們共組暗殺小組以謀殺滿清官吏振奮革命人心為目的;民國初年成立進德會改善社會風氣;赴法期間又積極投入勤工儉學與旅歐教育運動;基於對詩詞的愛好與救國的熱情,汪精衛也是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要員;除此之外,他還是中國科學社的董事和會員,對推動科學普及貢獻良多。透過這些社團與組織,我們可以從更多方面認識汪精衛。以下簡單介紹汪氏其中幾個所屬社團,相關內容在《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中亦有提及。群智社同盟會暗殺小組進德會1904年,二十一歲的汪精衛與家鄉親近的青年朋友組織了讀書社團,以鑽研實學為目的,互相策勵。團員包括汪祖澤(汪長兄汪兆鏞長子)、汪宗洙(汪兆鏞三子)、汪嶔(汪兄汪兆銓長子)、朱執信(汪姊之長子)、胡毅生(胡漢民之弟)、徐紹棨(粵名藏書家)、徐紹榯(徐紹棨之弟)、李文範、姚禮修、杜之秋(貢石)等。其中一部分人後來又留學日本,成為革命同志。(詳細請參閱《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5)又稱中國同盟會,或中國革命同盟會,於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成立,結合多個革命團體,其中以興中會(以孫中山為首的廣東革命份子)、華興會(黃興、宋教仁等湖南革命份子)與光復會(章炳麟、陶成章等浙江革命份子)勢力最大。孫中山被選為總理,組織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爲宗旨。 汪精衛、胡漢民與朱執信等一起來東京唸書的廣東青年第一次會見孫中山,立刻加入孫中山所領導的興中會。待同盟會正式成立之後,當時22歲的汪精衛以發起人及會章起草人的身份,被選為評議部部長,同時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要撰稿人。11月開始署名「精衛」首次發表〈民族的國民〉一文,宣揚自由平等,激勵民族意識和揭露滿清的專制(全文見《汪精衛政治論述》頁2-25)。此後便以「精衛」署名陸續發表文章。他曾在《民報》上與以梁啟超為首保皇派的《新民叢報》進行筆戰。 同盟會成立之初,工作注重在組織和宣傳,當時宣傳文字大都出自汪精衛之手。清政府對同盟會勢力做大感到威脅,向日本政府施壓,日本政府於是在1907年3月「禮送」孫中山出境。當時偕同離開的還有胡漢民及同情中國革命的日本人萱野長知等。4月,汪精衛到香港與孫中山會合,隨同前往安南,經西貢,海防抵達河內。當時南洋各地有黨部組織的只有新加坡和檳榔嶼兩地,此後每到一處即由汪精衛負責,已有黨部的就加以擴充,未有黨部的就著手組織。在法屬安南,英屬南洋,荷屬南洋,及暹羅等地成立了一百多個黨部。黨員的成分以中小商人和工人爲多,大商家有時亦有加盟。組織和宣傳的結果,華僑捐款成為革命軍起義軍餉來源的十分之九。而華僑受到宣傳而自動回國參加革命行動的人也很多。 1908年底,六次革命其實皆失敗告終,黨內人心惶惶。清政府對付革命黨的手段以加倍凌厲,東京的《民報》也在清政府的壓力下停刊。同盟會黨內亦派系鬥爭不斷,經常出現分裂的局面,孫中山的領導地位也受到質疑。支持孫中山的汪精衛,此刻計劃以暗殺滿清高官來振奮黨內人心,並挽回民眾對革命黨的支持。汪精衛和黨內同志組成暗殺小組,雖然行動失敗被捕,其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革命英雄,也達到了振奮革命黨人的目的。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許多政黨紛紛成立。1912年8月,宋教仁將同盟會與其他四個幾個新成立的政黨團體(例如統一共和黨等)合併成立了國民黨,推孫中山為理事。1913年宋教仁被刺身亡,袁世凱把持政權並成立北洋政府。孫中山與黃興等國民黨領袖人物發動二次革命聲討袁世凱失敗,流亡日本。袁世凱被國會選為總統,下令解散國民黨。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為此為後來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汪精衛在1912年與陳璧君結婚之後便赴法進修,他認為中華革命黨只服膺孫中山一人的規定不符合民主的原則,因此並未加入。暗殺小組部份成員(左起:汪精衛、黎仲實、方君瑛、曾醒、陳璧君) 清末同盟會部份革命黨人以章太炎為首,醞釀推翻孫中山的領導。除了黨內糾紛之外,幾次革命起義相繼失敗,亦造成黨人精神渙散,失去向心力。1909年汪精衛與六位留日親近好友組成暗殺小組,盼藉由謀殺滿清官員來振奮革命人心。這六位成員為方君瑛(當時擔任同盟會實行部長)、曾醒、陳璧君、黎仲實、黃復生與喻培倫。同盟會高層如孫中山、黃興與胡漢民並不贊成此計劃,汪精衛曾寫〈致胡漢民書〉、〈留別孫中山先生書〉(全文見《汪精衛政治論述》頁26-32)表明其為革命犧牲的決心。 暗殺小組原本計劃在廣州刺殺官員,並且在香港的一個農場進行爆炸的試驗。後來恐怕在廣州的行事會影響朱執信的新軍革命起義計劃,所以改為武漢。後又衡量北京的政治地位遠比武漢來得重要,最後乃決定以北京的攝政王為暗殺對象。原來在武漢儲備的炸藥後來被當地的同志用在武昌起義上。陳璧君回到南洋,在母親的協助之下變賣首飾作為經費。 只有民主政體,此外別無他法。 1909年11月,陳璧君、黎仲實、黃復生與喻培倫攜帶炸藥先入北京,汪精衛於12月獨自帶了第二批炸藥由東京進入北京,並把曾刊登在民報上自覺重要的文章縫在衣服裡隨身帶著。曾醒與方君瑛則留在東京接應。 黃復生在北京琉璃廠火神廟附近開設了一家守真照相館,作為暗殺小組活動的掩護場所。他們選擇攝政王每日上朝必經的什刹海作為暗殺地點。此地荒涼無人煙,又有一座甘水橋可以埋藏地雷。由黃復生與喻培倫負責掘地埋炸藥,汪精衛藏在陰溝裡負責引爆。1910年2月一次行動企圖失敗後,埋藏的炸藥被發覺,北京全城戒備,於是計劃暫時中止。 陳璧君、黎仲實與喻培倫三人先後回到東京和曾醒、方君瑛商量作第二次的準備;汪精衛與黃復生留在北京待守。3月汪精衛與黃復生被逮捕,經過兩次審問,兩人皆被判處終身監禁。汪精衛在被送至法部監獄前,肅親王曾親自接見,詢問如何能讓革命黨不與滿人為難,汪精衛回答「只有民主政體,此外別無他法。」 汪精衛在法部監獄裡配戴鎖鏈,每日兩次粗劣米飯,一碗清水和一塊鹹蘿蔔。自從加入革命黨並在民報發表宣揚革命文章之後,便主動與家族斷絕關係並且解除從前之定婚,再加上入獄之後與外界隔絕,一年之內,只有陳璧君與曾醒用盡任何方法疏通獄卒暗通消息。被捕當時,汪精衛已有口占詩四首,其中明確的道出精衛填海的決心。在獄中,他更把思想和情感寄託在詩詞裡,《雙照樓詩詞藁》就在此時開始創作。 1911年黃花崗之役中,陳璧君、方君瑛、曾醒、黎仲實、喻培倫等人皆有參加,喻培倫並因此殉難。武昌起義之後,滿清與武漢革命黨人談和,條件之一是立刻釋放汪精衛。同年11月6日,汪精衛與黃復生等人同時出獄。1912年汪精衛與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張繼等同盟會友人在上海發起進德會,目的在改變社會腐敗的風氣。該會不立幹部、不設會章、亦不收會費,會員以所守戒律之多寡分成四種,普通會員不狎邪、不賭博、不納妾,甲部會員加不做官,乙部會員再加不做議員、不吸煙,丙部會員再加不飲酒、不食肉。汪精衛與褚民誼皆為丙種會員。進德會會員錄及相關消息皆刊登在《民立報》上。同時汪精衛與蔡元培、宋教仁等三十餘人也發起了與進德會性質相近的六不會(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及社會改良會。留法儉學會華法教育會南社中國科學社留法儉學會第一屆 1912年成立進德會與六不會等改善社會風氣社團的同時,汪精衛與吳稚暉、李石曾、張靜江、張繼、褚民誼等發起留法儉學會,並在北京設立預備學校,目的在「以節儉費用,為推廣留學之方法;以勞動樸素,養成勤學之性質」,鼓勵青年學子以勤儉苦學的方式留學歐洲。凡年滿十四歲,欲自費留學或願為留法儉學會工作之男女,皆可成為會員,出國前在預備學校先修法文,及學習到法國之後的住宿及日常生活,從成立第一年即送出八十多會員赴法留學。 1914年歐戰爆發后,法國勞力短缺,李石曾、吳稚暉等人以留法儉學會為基礎,發起勤工儉學會,提倡以工讀的方式留學法國。自此,勤工儉學成為留學最重要的途經,1910年代末期與1920年代初其達到最高峰,上千名中國學子以此方式留學法國,包括周恩來與鄧小平。(詳細請參閱《汪精衛生平與理念》頁32-33)華法教育會 1916年,在法國的汪精衛、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人成立華法教育會,進一步鼓吹中國學子到法國留學及促進中法之交誼。會長是蔡元培,汪精衛擔任副會長。汪精衛與蔡元培、李石曾也是機關刊物《旅歐雜誌》的主編。1920年在北京成立中法大學,在巴黎成立中國學院(1929年附屬於巴黎大學,改為巴黎大學中國學院),1921年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推廣中法文化交流。和汪精衛關係密切的褚民誼和曾仲鳴也在旅歐教育運動中擔任要職:褚民誼為里昂中法大學的創始董事與秘書,曾仲鳴則為董事與秘書長。汪精衛與南社社員合影 南社是清末一群文人提倡漢民族主義,以排滿與革命為目的而組成的文學團體。1909年由柳亞子、陳去病和高旭三人所發起在蘇州成立,三人皆為同盟會會員。取名為「南社」是以南作為與北之滿清對立之意。從成立到1923年解散,社員總共達到千人之多。除汪精衛之外,方君瑛、朱執信、廖仲愷等人皆為南社成員。 南社的文學創作以復興國學發揚古學為根本,形成汪精衛認為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國革命文學。汪精衛於1912年赴法之前正式填寫入社書,成為南社的一員。柳亞子曾說「南社的代表人物,可以說是汪精衛。」(1936)這是對汪精衛革命文學成就的肯定。1923年新南社成立之後,汪精衛仍繼續參與活動。 1930年初,汪精衛以「曼昭」為筆名(汪精衛曾擬用「鑑昭」或是「澄昭」之名,最後決定使用「曼昭」,見《汪精衛南社詩話》頁2),陸續在《南華日報》與《中華日報》上發表一系列的《南社詩話》,以介紹南社社員(如于右任、柳亞子、蘇曼殊等人)及其詩詞作品為主,裡面也不乏汪精衛的詩詞創作理念及對當時文壇風格變化的感想,可算是一部文學評論。裡面也詳細記載了社員之間的互動、軼事及革命經驗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文學社團、知識分子網絡及革命文學不可缺少的史料。中國科學社是由留美康奈爾大學的任鴻雋、秉志、胡明復等人,受到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秉持的「科學建國」使命的影響,於1915年在美國所成立的學術團體,發行《科學》雜誌,其宗旨為「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1918年隨著發起人相繼學成歸國,科學社也遷回中國。1922年成立董事會,主持全社經濟及大政方針。當時在廣州協助孫中山成立軍政府的汪精衛,和蔡元培、梁啟超等九人被選為第一任董事,任期九年。 1920年代初期,汪精衛也曾擔任科學社廣州社友會的理事長,為籌備廣州科學圖書館進行募款工作。1930年代,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衛,除了繼續擔任董事一職外,亦是科學社社會科學組法政股的社員;1937年旅歐期間擔任科學社特社員。由汪精衛與中國科學社的密切關係可以看出,他對科學事業在中國的發展非常關注。參考資料: 汪精衛,《汪精衛生平與理念》「自傳草稿」,臺北:時報文化,2019 汪精衛,《汪精衛南社詩話》手稿,臺北:時報文化,2019 曼昭、胡樸安著,楊玉峰、牛仰山校點,《南社詩話兩種》,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胡樸安選錄,《南社叢選》,國學社,1924 孫之梅,《南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林香伶,《南社詩話考述》,里仁書局,2013 汪夢川,〈汪精衛與南社「代表人物」說〉,《江漢論壇》,4(2006),114-6 陳三井編,《勤工儉學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81 陳三井,《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林麗成,章立言、張劍編,《中國科學社檔案資料整理與研究:發展歷程史料》,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文字:© 2015 版權屬嚴曉珮博士所有,不得轉載。

剖析何孟恆《南社詩話》抄本 / 朱安培

wjwchinanews期刊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責任編輯朱安培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責任編輯朱安培撰文剖析何孟恆《南社詩話》抄本與以往版本之異同,在經逐字比對後,最終確定何氏版本是一本經編輯的獨立版本。文章於2月15日在中國《四季書評》刊登。 1980年代,汪氏女婿何孟恆以「江芙」筆名騰錄《南社詩話》,來源可據何孟恆在抄本末頁上寫的說明:「南社詩話民十九—二十年間(1930-31年)刊登香港南華日報,曾醒女士剪輯收藏。此冊據周君抄本。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重載上海出版之古今半月刊第三十四期,未寓目。江芙手錄並記。」至於「周君」是誰,何氏並沒說明。而「周君抄本」的來源,有可能是據聞已經失傳的《南華日報》,但現今研究者都未看到《南華日報》版本,所以無法比較、證實,因此抄本之來源尚有研究的餘地,文獻學家梁基永博士亦就此於2019年《嶺南文史》第四期上發表文章。 2019年,《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出版,第四冊《汪精衛南社詩話》首次公開汪氏《南社詩話》親筆手稿。得益於一手資料出版,筆者得以就何孟恆抄本問題再作深入研究。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點擊閱讀全文《汪精衛與現代中國》責任編輯朱安培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責任編輯朱安培撰文剖析何孟恆《南社詩話》抄本與以往版本之異同,在經逐字比對後,最終確定何氏版本是一本經編輯的獨立版本。文章於2月15日在中國《四季書評》刊登。 1980年代,汪氏女婿何孟恆以「江芙」筆名騰錄《南社詩話》,來源可據何孟恆在抄本末頁上寫的說明:「南社詩話民十九—二十年間(1930-31年)刊登香港南華日報,曾醒女士剪輯收藏。此冊據周君抄本。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重載上海出版之古今半月刊第三十四期,未寓目。江芙手錄並記。」至於「周君」是誰,何氏並沒說明。而「周君抄本」的來源,有可能是據聞已經失傳的《南華日報》,但現今研究者都未看到《南華日報》版本,所以無法比較、證實,因此抄本之來源尚有研究的餘地,文獻學家梁基永博士亦就此於2019年《嶺南文史》第四期上發表文章。 2019年,《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出版,第四冊《汪精衛南社詩話》首次公開汪氏《南社詩話》親筆手稿。得益於一手資料出版,筆者得以就何孟恆抄本問題再作深入研究。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 點擊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