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7歲的退休實業家李龍鑣先生回憶1941至1945年在汪精衛統治下的淪陷區——汕頭的生活。
在這段30多分鐘的訪問中,李先生分享了他對汪精衛個人及其作為政治人物的看法,包括汪氏的性格、優點、缺點、與孫中山的關係,以及其受人傾服的「詩人風度」。李先生的話題還涉獵汪氏的容共反共立場、西山會議派、河內事件以及清鄉運動。他更特別強調汪精衛政權為國家保留了「元氣」。
李先生致力為歷史奉獻,他不但贊助《春秋》雜誌,更為其義務撰稿近三十年。《春秋》是一本致力於中國近代史的著名雜誌,該刊物於1957年在香港首刊。李先生也是一位出版作家,經常周遊世界,親身探訪歷史發生地與人物故居,朋友遍佈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歐美,包括歷史人物後裔、大學歷史教授,並是他們的忠實支持者。
是次訪問以平易近人的敘事風格講述,給予讀者難能可貴的機會,讓他們從見證者的分享中,獲得這段歷史的一手經驗!
老實說,按現在給我的印象和所讀到的歷史,淪陷區的生活比重慶還要好。我並非汪先生的部下、學生或親戚關係,而是身為歷史家說出真相……所以我提出這些問題,讓大家參考及查證,以看看是不是事實,是不是我自己幻想出來……其實在這本書(《汪精衛生平與理念》)裏頭都可以找到些答案……有好多證據不是一般歷史學家所寫的、左湊右湊,它不是,這書是第一手資料。李龍鑣
感謝李龍鑣先生接受汪精衛紀念託管會的採訪!以下是整個專訪的中文字幕稿,歡迎讀者閱讀,我們期待有更多親歷者為我們分享歷史。
我是李龍鑣,今年八十七歲,一九三三年出生。關於汪精衛先生在南京統治下的汪政權政府,我當時在廣東的汕頭,潮州那裡,生活了四年,均在他統治下,算是由八歲到十多歲,我都住在汕頭,直到抗戰勝利。
汪先生統治下的中國政府,我感到很安定。老實說,按現在給我的印象和所讀到的歷史,淪陷區的生活比重慶還要好,我並非汪先生的部下學生或親戚關係,而是身為歷史家說出真相,真的很安定。
他的儲備券,我也曾用過,所以我很了解。勝利後儲備銀行都在準備造好法幣、關金、金元券、銀元券都比不上儲備券。
汪先生並非完人,但他的確令人敬仰,因為他的真才實幹,特別是他的詩詞、口才、儀表都令人傾服。
你可以看看黃埔軍校的學生早期的學生,因為汪先生曾到軍校演講多次,後來,學生在日記中提到汪先生在黃埔軍校演說的內容,那些學生也為之傾倒,才會(在日記)寫出來。
汪先生二十七歲在北京行刺攝政王,他的犧牲精神,不用講,已經從行動表現出來。我在香港《春秋》雜誌義務撰稿二三十年,這本雜誌已有六十多年歷史,主筆金雄白*先生曾參與汪政權,他著有六本書,為《汪政權開場與收場》**,這套書曾風行一時,十分吸引人,內容寫得很好,金先生於上海修讀法律,文筆十分好。我年輕時,每當《春秋》雜誌出版,我都到報攤看先上架了沒有,因為書中對歷史人物的描述,口述的文章如同歷史現場,西安事變都是這樣。
所以我自小便對汪先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街道上也有汪先生的肖像和他的國旗,國旗上還有一條黃色的三角形布條寫着「和平反共建國」,自從孫中山先生離世後,汪先生也有野心當領袖,幾乎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有這個企圖心,這並不意外,因為他手上沒有軍隊,經濟狀況不理想,便一律利用蘇聯的勢力,鮑羅廷看中他這個人比較激情,人也衝動,但較容易合作,所以鮑羅廷很樂意支持他,他又多少有利用共產黨,所以他在廣州當國民政府主席兼軍委會主席,但中山艦事件的時候,他表露了他的決心方面不足夠,當時蔣介石所做的等同政變,但他(汪精衛)沒有下令拘留他(蔣介石),因為蔣介石擁有黃埔軍校學生的武力,便讓他三分,譚延闓、李福林兩位軍長都認為汪先生沒有下令拘捕蔣介石,此舉比較軟弱。
他做人都有底線,到底也是文人,他寧可自己委屈,所以說他做了傀儡投日、賣國賣黨,邏輯上情理上均說不通。當時他已是行政院長,副院長孔祥熙,我看了檔案,孔祥熙寫給汪精衛的信,自己是副院長,汪先生是院長,議會的議長、國防會議的主席,當時已經跟日本人開戰,當時最高的指揮機構是國防委員會,他是主席、黨的副總裁,於黨內他不是主席,蔣介石自己做了主席,當然他在黨內的資格比蔣介石要高很多。
孫中山先生手下有三個左右手,一是廖仲愷,一是胡漢民,一是汪精衛,他臨終一直喊「精衛、精衛」,還有話要跟他說,他的遺囑也是由汪精衛寫的。汪精衛的才能,只要你看過遺囑,他寫的多一個字太多,少一個字太多,其他的遺囑,蔣介石順口而寫的完全沒法子和他比。這並非偏袒,事實放在眼前,孫中山去世後,他(汪精衛)是有野心,但據我了解,他最後反共,為何他要反共,他最後看到國際共產黨的史太林發了一則電報給國際共產黨代表,在武漢的一個印度人名叫魯易,那封電報,魯易缺乏經驗,想汪精衛是他的上司,便把電報給他看,汪精衛看到,覺得不行,原來共產黨是利用國民黨,最終要相信農工階級、無產階級,最後都要消滅、吞併國民黨,所以他有所覺悟,他受騙而覺悟,他對共產黨是極之了解,一個人受騙上當,當然對對方極之了解,所以他極力主張國民黨不能抗日,一抗日便會輸了,便是亡黨。這一點他甚有遠見,他知道蔣介石想當民族英雄。要得到名望,蔣介石不是看不清局勢,而是他比不上汪先生那麼有遠見,如果抗日,國民政府便會倒下,共產黨就會得天下,你不得不佩服汪先生想到這一點。
到上海後,他受到日本政府的壓力,也看到他們的真面目,他不像陶希聖、高宗武,可以離開上海,他沒法子逃跑,日本的憲兵和特務都在看實他,所以有些人便說,他應該在日本提出賣國的條件而沒法接受時,像陶希聖、高宗武一樣逃到香港,但他不是杜月笙、萬墨林幫得上,汪的職位不似二人級別低,陶希聖的兒子陶恒生跟我很友好,他跟我說,當時在重光堂簽中日協定,高宗武、陶希聖佯稱患病,而沒有簽名。
年初一,他們去汪先生家拜年,陳璧君見到他們,便要他們吃飯前補簽中日協定,汪精衛著她不要心急,今天是年初一,不要談政治,歡樂更重要。文人之所以想追隨他,因為他的風度讓人很舒服,相信這一點是令陶希聖、高宗武,很佩服,很願意為汪先生賣力,為他做很多事,這些是我從旁冷靜觀察所得。
他在河內,蔣介石用暗殺的手段對付他的政敵,當然他是蔣介石最大的政敵,蔣介石對他的手段沒有政治家的風範,蔣介石在日記中提到「刺汪不成,不幸中之大幸」,即是說,好在沒有殺死他。這句話我認為他不夠坦白,甚至陶恒生也說,蔣介石這句話,說得像是,不是他派人刺殺汪精衛,在我看來,這令很多人上了當,甚至國史館館長吳密察,上年在國史館,他未擔任故宮博物館館長時,我和丘為君教授一起見他,談到此事,他說可能是中統和軍統爭功,所以蔣介石未下命令,已有人去刺殺汪精衛,為何會有此想法呢?他是行政院院長、國委會議長、國防會議主席 黨的副總裁,最高領袖沒下令,他哪可以去刺殺汪精衛,錯殺了怎麼辦呢?為何會說成是中統和軍統爭功呢?這是不可能的事,縱使蔣介石沒有下手令,戴笠體會領袖的意思去做,但蔣介石肯定有刺殺的指示,一定有這樣說,這才合乎邏輯。
何況陳恭澍曾寫一本書《河內刺汪》,以及當時的兇手王魯翹,後來做了台北市警察局局長,他的兒子又做了警察總署署長最高的職位,當然是有原因的,後來王魯翹、陳恭澍在上海被汪政權捉走,據我讀得的資料,陳璧君問他們為何作出此舉的原因,令到他們錯殺了曾仲鳴。曾仲鳴在汪精衛的心目中就如兒子一樣,他很信任曾仲鳴,銀包也交給曾仲鳴保管,銀行的錢由曾仲鳴簽名就可提款,所以他(曾仲鳴)臨終前,在還在輸血的一刻,依然在咬住牙關,在空白支票上簽名轉移財富。他又為曾仲鳴寫墓誌銘,還設了一所學校來紀念他,這證明了兩人是生死之交,而曾仲鳴之死讓他很生氣。
我最近讀了他的外孫女為他出版的六本書,裏面有很多珍貴的資料,令我以往一些錯的認知得到改正。這本書很值得閱讀,能解決你心中許多疑問,還有一些很珍貴的相片,而我也很相信汪先生的女婿何文傑先生所寫的資料,並且寫得非常精彩,所以我手不釋卷地看這本書。這書很珍貴,很值得看,絕對沒介紹錯。
胡漢民曾說,汪先生在北京行刺攝政王時,希望他們的血是一同流,他願意陪他赴死,所以胡漢民很了解汪先生。
他曾說,國父逝世前,汪先生對國民黨,對老百姓,對革命,貢獻非常大。就是說,孫先生去世後,他當領袖的慾望就大一點,但政治家有慾望是人之常情,想把他的主張說出來,實現他的理想,甚至為實現他的理想,而犧牲生命、名譽、家庭的幸福,都義無反顧,這是道德行為,這是很高尚的政治情操,誰人都有政治野心,我也想當秦始皇,但他愛國愛過頭,不像我一個商人,就是自私,講求個人的享受,家庭的幸福,但他不是,他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犧牲自己家庭的幸福,他曾引用董仲舒(范仲淹)一句話,「一家哭好過一路哭」,蔣經國也曾引用這句話。
他犧牲了個人、家庭,也沒說什麼,他大可以在當權時把一部分儲備、黃金,以私人名義挪移至另一處,但他沒有這樣做。抗戰勝利後,他的後人被捕後,住在香港的地方都是租來的,看他的廉潔,可以看他的婚姻,個人的操守相當好,他大可以三妻四妾,很奇怪,他沒有,一個人最重要看他有沒有貪污,有沒有娶小老婆,但他沒有,這就是他個人的品行與別不同,這是我對他的感想。
鄒魯在《文存》之中,曾批評汪先生在國父去世後,其實在他的心目中,沒有一個人能令他佩服,可以當他的領袖,這也是對的,要有一個人像孫中山一樣,有容人之量度,又讀很多書,孫中山有兩個錢,都是用來買書看書,時時談論一些別人聽不懂的事情,如新的政治書,汪精衛也會服他,但其他人做不到,做不了這樣的量度,孫中山先生雖然是獨裁,但對部下有容人之量。
在1927到1928年,在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的《文存》內有講到,汪精衛先生一開始的時候,是反對孫中山「聯俄容共」,他認為共產黨加入國民黨,無疑於孫悟空走進了國民黨的肚內,會弄得國民黨全身不妥,他都是屬於反共的先知先覺,與西山會議派的鄒魯、居正、林森、張繼、謝持等,他們都是反對「聯俄容共」的。但是後來迫於現實,他就要利用國際共產黨來幫忙、支持他,特別是經濟、武器、組織各方面來支持他,所以他就利用國際共產黨。但殊不知國際共產黨,老實說,就等於騙子一樣,你只是普通人說說謊,但碰着大騙子還想利用它,最後反而被人利用。
這即是說,我研究近代史,我就要坦白,將真相講出來,不要說覺得只講些好聽的說話,所以後來,誰也沒有他這麼了解共產黨,因為他曾上當,給人家騙了,但是他反共,都是說大家意見不合,你走,所以是和平和鮑羅廷分手,他又曾經將魯易的電報給宋慶齡看,我一次在香港的中央圖書館見過這封電報的內容,講得很清楚,宋慶齡都知道,都有看過,他要分共,他是有他的根據,不是說沒有事實根據。所以後來包括馮玉祥都對鮑羅廷的看法也完全不同,所以鮑羅廷後來都是,雖然他曾經接受過蘇聯的好處,軍火的支持,甚至派鄧小平去馮玉祥處工作,在政工方面幫忙。但最後馮玉祥也是分共,所以他曾經對鮑羅廷說,「鮑顧問,顧問,顧問,我請你,我有事就問你,你就是等於客人一樣,你不能夠說我沒有問你,你又諸多意見。」所以馮玉祥都是有些覺悟。不過後來因為他受過蘇聯的好處,史太林當然不會不記得,史太林只有他找人好處,沒有人找他好處,最後馮玉祥據說是在黑海,在船上看電影時失火燒死。其實,馮玉祥兩個孫和我說,都是被史太林暗殺的。
所以,做蘇聯的幫手,這碗飯不容易吃,最低限度,美國當然都不是好人,但是抗戰的時候它幫了你(中國)幾十億美金,到現在我們也沒有還給它,是不是?它也沒有拿過你一寸的土地,那蘇聯是好人不好人,歷史,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不用我再說。所以我對汪先生,我覺得他是雖敗猶榮,而且贏了別人的人心,覺得是極之同情他。他過世之後,在南京的墓,蔣介石要遷都的時候,還被馬崇六這位兵工營的營長用炸藥將它炸開,將它燒掉,這個是給人看,即是整天想掘人家墓穴,這是做得極之差,極之差,這是讓人話,是做得很差,歷史說是何應欽下令做的,那到底是不是?我沒有親眼看到,我怎麼知道呢?那有沒有人否認呢?我想,沒來由那兵工營營長會和你解釋。
有一件事,順道拿出來談談,就是抗戰的時候,周恩來的左右手潘漢年曾經由李士群引進去南京見汪精衛,他和汪精衛協議,要汪精衛不要清鄉,在蘇北不要打共產黨,大家保持中立,引致到潘漢年後來給清算,這件事可以知道,汪精衛可算是手下留情,他不是不知道潘漢年是共產黨,包括另一個著名共產黨,叫作袁殊,袁世凱的袁,他都是活躍,與汪政權暗通款曲、打交道,大家即是你又統戰我,我又統戰他,大家互相利用,不是真正來抗日。這點也是要提出來講講。
抗戰勝利後,陳璧君被捕,後來最後在蘇州坐牢的時候,據說宋慶齡、何香凝她們都有去探監,宋慶齡曾經向毛澤東要求釋放陳璧君,其實陳璧君都是政治犯,她在汪政權內都沒有甚麼職位,那麼應該是可以釋放的,但是據說毛澤東只是要求她寫悔過書,但陳璧君都不肯,在她,她認為她是和平運動、和平救國,她認為無過可悔,她認為淪陷區的土地完全不是經她手而失去的,這個也是事實,她和法官也是這樣說,所以我提出這些問題讓大家參考及查證,以看看是不是事實,是不是我自己幻想出來,其實在這本書(《汪精衛生平與理念》)裏頭都可以找到些答案。
所以這本書是值得看,剛才我那些懷疑的地方,都是值得(研究近代史的人參考及查證),研究近代史的人都要看這本書不可,因為它的資料是很直接的,有日期,有人物,有好多證據不是一般歷史學家所寫的,左湊右湊,它不是,這書是第一手資料,書裏頭寫的序,他女婿寫的文章等,都是文筆又好,在裏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汪先生寫給他親屬,部下的信,那文筆簡潔明瞭,寫得非常好,這是值得推薦,我是很欣賞這本書,印刷又漂亮,看這本書是一種好好的享受。這是真的,最低限度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是學到東西的,和是一種很高的享受。多謝大家,再見。
李龍鑣先生於專訪後補充:
*金雄白的兒子金沖及(1930-)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復旦大學歷史教授。孫子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由李安執導的電影《色,戒》劇本亦曾取材於《汪政權開場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