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的開始】美國畫家親述蘆溝橋事變

wjwchinanews公布, 書籍內容

在蘆溝橋事變發生以前,不能防止事變之發生;在事變發生以後,又不能使此事變得以早日結束。蹉跎三年,坐使全國如水益深、如火益烈。撫今思昔,曷勝感慨!汪精衛1940年7月7日〈對於事變三週年之感想及期望〉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其時汪精衛任國民黨副總裁,16日於廬山主持談話會,召集全國知名和有識見人士,共商禦敵圖存的策略,8月4日發表〈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見《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主張實話實說,不唱高調、不作奢想,1938年1月12日又有〈如何使用民力〉一文(見《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重申焦土抗戰之意義,是因戰而至於焦土,絕不是不戰,更絕不是即使不戰,亦要焦土。

這些說話究竟因何而發,又是否切合當時中國實際處境?

《一場戰爭的開始》翻譯自《穿越中國的長城》 Through China’s Wall 最末六章,由享譽盛名的美國作家格蘭姆·貝克 Graham Peck (1914-1968)以見證者之身份,親述1937年引發中日戰爭的蘆溝橋事變,並由何孟恆(1916-2016)以秀麗文字翻譯,繼由著名歷史學家東海大學丘為君教授親撰序文,是英文原著首本出版翻譯作,聚焦呈現「蘆溝橋事變」官方史料以外的另一歷史視角。

作者貝克出生美國,原是一位畫家,1935年開始自北京出發,西遊戈壁沙漠,經行蒙古、四川、西藏、重慶、貴州、雲南、越南各地,然後返回北京,卻剛巧遇上蘆溝橋事變。原著成於1940年,是一本中國遊記,本書譯者何孟恆攫取其書中最後六章,分別是「圍城」、「風眼」、「樊籠」、「城內城外」、「陰雨」和「開始」,並賦以目前這個新書名。

譯者何孟恆同受事變牽連,其回憶錄《何孟恆雲煙散憶》便曾提及其於金陵大學修讀之學業,亦因戰事波及而被迫暫停,後來更伴隨汪精衛家人展開了橫跨整個國家的西行。1948年以後,何氏於香港以「江芙」為筆名陸續在《彩虹雜誌》與《文學世界》翻譯文章,薄有名氣。

是以作者與譯者二人年齡相近,又同是畫家,對世界的認知具備相近的目光,這些相同無疑讓何氏譯本更加傳神。至於翻譯《穿越中國的長城》之理由,何氏於書中前言謂:

格雷厄姆.裴克 Graham Peck 寫了一本有關遊歷中國的書 Through China’s Wall。最後幾章記述蘆溝橋事變的一段日子,從另一個角度活生生地反映出當日的北京,也就是中國的面貌。我覺得值得一讀而且加以介紹……讀者只要肯拿起這另外的一面鏡子,察看一下自己的容貌,我已經十分滿意了。何孟恆

何孟恆此言亦是本書交予八荒圖書出版之根本原因,貝克作為處身其中的局外人,對戰時中國作出敏銳的審視,持平地從微細處紀錄戰亂的民生百態,為中日雙方的爭戰提供另一視角,其赤裸裸的記錄尤其值得今人細看,以此為鑑。

《一場戰爭的開始》於1月31日在各平台上架,現時預購即可享有七折優惠!

四本著作分享活動,免費公開給大眾報名,我們台灣見!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