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帶著他的家人和幾名親信離開中國,前往河內,以求實現和平運動之構想,藉此提倡與日本議和。
據何孟恆回憶,由於此行艱難危險,故汪氏臨行前曾與親信有一場對話,其侄汪屺認為此去對國家有益,對汪精衛及家人卻十分不利,請其再三考慮,惟汪精衛認為和議必需由他去做,並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之說表明心志,汪屺此後再沒話說,決意追隨。
從革命時代開始,汪精衛誓言要為國家獻身。隨著1939年臨近,犧牲的時刻來到。汪氏認為,他必須為國家更大利益著想而行動,即使只有少數人會理解,即使會遭到世人譴責,他仍堅守理念,向著他的方向出發,決不轉身。
此一決定對汪精衛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個人悲劇,並徹底改變了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
在河內期間,汪精衛書寫〈艷電〉,作為對日本「近衛聲明」的答覆,「艷」即是29日電報的代日韻目。汪氏冀以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為基礎,以求恢復中日和平。文章由摯友曾醒帶到香港,交給陳公博、周佛海、陶希聖等,由林柏生在香港發表,時間是12月29日。
一日後,〈艷電〉於香港《南華日報》正式發表,該報章負責人是林柏生,他長期為汪精衛主持言論機關。1月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臨時會議決議永遠開除汪精衛的黨籍,並撤銷其一切職務。1月17日,林柏生因為登載〈艷電〉,在香港市區遭凶徒狙擊,頭部重傷,留醫逾月方始出院。3月20日,又有凶徒持槍闖進汪精衛河內住所,汪氏的親信,曾為學生與秘書的曾仲鳴因此而被暗殺。而汪氏的侄子沈崧也於8月22日在香港被槍殺。
1940年3月30日,成立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汪精衛任總理兼主席。
如欲了解更多,請參閱《汪精衛與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