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懷 〉之學養及獻身革命的心路歷程

wjwchinanews書籍內容

汪精衛逝世十年前在〈自述〉一文中說: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作自傳是最真實的,不必另外再做自傳了。

臨終前,汪氏又留下這幾句話:

生平的思想旨趣,都跟隨着時勢的變遷,陸續發表為文字和言論,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真正能夠代表我內心的就是「雙照樓」詩詞。

有鑑於此,何孟恆認為:

要了解汪精衛其人與其政治思想及理念,只要去閱讀他所寫的詩與文章。特別是〈革命之決心〉及〈述懷〉兩篇為探討汪精衛一生為人行事之必讀。
1910年,汪精衛企圖行刺攝政王被捕,在獄中曾寫了一首〈 述懷 〉詩,敘述其學養及獻身革命的心路歷程,該詩同樣收錄在《汪精衛詩詞新篇》上,並附有何孟恆的讀後記。我們在此把何孟恆朗誦並解讀〈述懷〉內容文字記錄下來:

形骸有死生.性情有哀樂.此生何所為.此情何所託.

人的軀殼有死有生,性情亦有偏向悲觀或是樂觀的。究竟我這一生做什麼呢?我的精神,我的性情,又依托在什麼之上呢?死生在一個人的軀殼上,而從另外一方面想,在軀殼之外,不是「死生」兩個字可以管制到的。

嗟余幼孤露.學殖苦磽确.蓼莪懷辛酸.菜根甘澹泊.

我哀嘆自幼就孤苦無依(作者在十三四歲時母親去世,之後父親亦隨她而去),學問的滋長就如同植物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般困難。(何註:這表示作者自己的學問沒有進步,沒什麼好,這是他自歉的話。)時常就好像《詩經》裏蓼莪的孝子,沒辦法好好的孝養父母一樣的懷念雙親,滿肚辛酸。而自己只想過些淡薄普通的日子,已經很足夠了。

心欲依墳塋.身欲棲巖壑.憂患來薄人.其勢疾如撲.一朝出門去.萬里驚寥落.感時積磊塊.頓欲忘疏略.

我的心只想留守在父母的墳墓旁邊,棲身在荒野的山岩洞穴之中躲起來,不期望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人間的憂患卻突然來侵擾我的心,來勢之快就好像一下子撲到你身邊一樣猛烈,一樣急促。到有一天我不得已離開家門的時候,才發覺這個世界原來是如此大,如此廣闊。因為人不能夠和世界分開, 感觸到紛亂國事的時候, 心胸自然會好像積藏了石塊放不下一樣不安,將心中本想好了的辦法和思路都搞亂了。

鋒鋩未淬厲.持以試盤錯.蒼茫越關山.暮色照行橐.瘴雨黯蠻荒.寒雲蔽窮朔.山川氣悽愴.華採亦銷鑠.

因為我自己沒有什麼學問,只有如未經過淬水和磨鍊的刀鋒,在盤根錯節的困境中試一試。天未亮就越過了關口和高山,直到黃昏時暮色照到我的行囊時才作罷。去到所謂有瘴氣和霧雨的南方,和被烏雲所蔽屏的寒冷北方。一路見到高山河川的氣勢都顯得淒涼悲愴,本來華麗的姿采亦消失殆盡。這無非是因為感受到當地人士淒慘的情形。

愀然不敢顧.俯仰有餘怍.遂令新亭淚.一灑已千斛.回頭望故鄉.中情自惕若.尚憶牽衣時.謬把歸期約.

見到這些情景就很不開心地不敢多看一眼,一俯首一抬頭都有很多令我覺得慚愧的。因為看到山川的淒慘都與我有關,於是不知不覺流出了達到千斛之多的「新亭淚」,即是《世說新語》形容南渡晉人聚集在高高的新亭北望,懷念故國而悲傷痛哭的典故。(當時有人批評,哭有什麼用?應該大家有澄清天下之志才對。)回過頭來看一看自己的故鄉,回憶當初離開的情形時,心中充滿著憂懼。還記得臨別時拉著家人衣袖依依不捨,只好隨便約定一個歸家的日子。

蕭條庭前樹.上有慈烏啄.孤姪襁褓中.視我眸灼灼.兒乎其已喻.使我心如斫.沈沈此一別.賸有夢魂噩.

記得家中庭院前有棵樹,蕭蕭條條的,上面有一隻慈烏,是一種會反哺的烏鴉,好比父母養大我們,到老的時候我們會照顧他們一樣。(何註:作者用這個譬喻來形容自己蕭條的家庭內,自從他母親一早去世後,撫養他大的就是他的嫂, 他早死的二哥汪兆鉉的寡妻。)她的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名彥方)眼光盯著我,好像已經明白了真相,知道我歸家的話,只是隨便說的。想起來,這個情形令我的心好像刀砍一樣悲痛。於是自此一別就如石沈大海,將來只有在夢中驚醒想起寡嫂來,還希望有機會能像慈烏一樣反哺她,也想起我侄子問我什麼時候會回家碌碌的眼光。

哀哉衆生病.欲救無良藥.歌哭亦徒爾.搔爬苦不着.針砭不見血.痿痺何由作.驅車易水傍.嗚咽聲如昨.漸離不可見.燕市成荒寞.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全國的人民都在生病受苦,我想救他們又沒有好辦法。即使放聲高歌、大哭亦無補於事,抓撫也總搔不著癢處。用針用石去醫都無法正中病徵的所在。痿縮麻痺的人體如何才能重新活動起來呢?於是想到易水之事,嗚咽之聲一如以往。即是荆軻的故事,太子丹因為沒有其他辦法,所以要找荆軻行刺秦皇,替他報復秦皇無禮、侵略的事。

(何註:作者在此借用荆軻的故事來形容自己在逼不得已的情形之下,要用行刺攝政王的手段。如荆軻行刺秦皇一樣, 希望以一擊之下,振奮人心。荆軻本來是想和他的朋友高漸離一起去行刺秦皇的,結果高漸離趕不及沒有到,只有找秦武陽同去。到了燕市[即北京]見到很落寞的樣子,沒有很多人幫忙的情形。這是形容這件事不是很多人贊成,很多人知道的。這是非常危險,很少人做的事情。)

悲風天際來.驚塵暗城郭.萬象刺心目.痛苦甚炮烙.恨如九鼎壓.命似一毛擢.

覺得北京當時天邊襲來悲苦之風,城郭也變得陰暗。這個情形令我覺得很難過,痛苦比受炮烙酷刑更難受。恨意就像九只鼎(用來祭祀金屬造,很重的盛器)壓著那麼重。比較起來,自己的生命算得什麼?一個人喪失的生命只是一條毫毛這般輕。

大椎飛博浪.比戶十日索.初心雖不遂.死所亦已獲.此時神明靜.蕭然臨湯鑊.九死誠不辭.所失但軀殼.

(何註:以下作者引用典故來比喻自己行刺攝政王之事:張良因為自己沒力量,找力士用大椎在博浪沙飛擊秦皇,只中旁邊的副車,好比自己行刺攝政王並無成功一樣。)結果引來逐家逐戶長時期的搜索。我的初心雖然得不到結果,但因為此舉目的在振奮人心,我亦死得其所。這時候我的精神和心智都非常寧靜,即使面對燒紅了的油鑊,我的態度仍是相當蕭閑的。即使再死九次我都不會推辭,因為所失者只是我的軀殼而已。(何註:這裏回應了這首詩開始的「形骸有死生」,意謂自己精神不死,並無喪失。)

悠悠檻穽中.師友嗟已邈.我書如我師.對越凜矩矱.昨夜我師言.孺子頗不惡.但有一事劣.昧昧无由覺.如何習靜久.輒爾心躍躍.有如寒潭深.潛虯自騰轢.又如秋飆動.鷙鳥聳以愕.百感紛相乘.至道終隔膜.

在監獄中悠長的時侯,我的良師益友離我很遠。只有我的書好像老師一樣,指引教導我。昨夜這老師(即書本)曾對我說,其實你做事是挺不錯的。只有一事卻相當差勁,有一個道理你總是弄不明白。你本來已經靜靜地練習自己的修養很久了,為什麼這樣容易就心動呢?就好像在一個很冷很靜的深潭裏,藏匿著一些會突然翻騰跳躍的小龍。又好像吹起秋風的時候,鷹和鷲這類猛禽受到的驚愕一樣。所有的感觸隨時都能侵犯你平靜的心,這就成為了你修成最高境界的隔膜。

悚息聞師言.愧汗駭如濯.平生慕慷慨.養氣殊未學.哀樂過劇烈.精氣潛摧剝.餘生何足論.魂魄亦已弱.

聽到老師的話我大吃一驚,感到慚愧而汗流浹背。不錯,我一生都仰慕慷慨悲歌的人物,但真正的修心養性卻未有學好。(何註:其實這是作者自謙而已,因為老師都曾經說過他以經靜靜地練習修養很久了,這是不容易做得到的。) 一個人的性情大喜大悲而過於劇烈的話,精神氣概就會漸漸喪失消磨。剩下來的生命又算什麼呢?這樣下去,魂魄精神亦變得薄弱。

痌瘝耿在抱.涵泳歸沖漠.琅琅讀西銘.清響動寥廓.

世人的病痛時常都記掛在我心胸之中,我要在很空虚廣闊的地方來修養。我琅琅地讀西銘(西銘是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著作,提出了民胞物與的大同理想),這讀書聲好像在很空闊的地方都得到回應。

〈述懷〉講義小冊子

本會曾把何孟恆就汪氏〈述懷〉之講義印刷成小冊子,如讀者有興趣,歡迎點擊圖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