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手稿有史以來第一本電子書】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

wjwchinanews公布, 書籍內容

由汪精衛紀念託管會與八荒圖書攜手製作的《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會於2023年1月31日正式出版,現時以7折優惠公開預購:

為什麼率先推出《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作為系列叢書首本電子書?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汪精衛

時至今日,無論大眾讀者抑或學界對汪精衛的討論仍滔滔不絕。然而,廣大讀者對於汪精衛的討論,多基於影視劇、野史、傳記文學等虛構作品,而甚少關注汪氏本人的著述,所引文字多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句,至於對汪氏一生卻未必有多少了解,更遑論認識汪氏本人對其言行、抉擇背後之想法。

幸而汪氏一生筆耕不輟,曾發表、演說的文章不下千篇,《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囊括121篇最能反映汪氏一生政治思想的文章,包括政論、演講、書信及電報,由汪氏女婿何孟恆挑選,將把讀者的視線引向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汪精衛,使讀者在閱讀汪氏本人聲音的同時,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早有印刷本,為什麼還要製作系列電子書?

系列叢書首六冊於2019年面世以後,讀者遍布全球,短短兩年內即全數售罄,不少讀者紛紛來函查詢購買方法,以及電子書出版事宜。為了秉承本會宗旨,更廣泛推動世人以汪精衛的話認識汪氏,亦回應一眾讀者要求,本會決定製作系列電子書,藉此打破地區限制,讓書籍無遠弗屆,同時亦借此機會增潤系列內容,以饗讀者。

此次電子書之製作,不但包羅實體書的全數內容,製作上更兼具電子書的方便功能,包括可以全文檢索、提供書籤和註記等,更可隨意放大汪氏手稿觀看,方便攜帶之餘,讓讀者不論何時何地均可盡情閱讀。

汪精衛文章散見於坊間書籍,乃至互聯網絡,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讀《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

坊間、網絡資料良莠不齊,當中甚或乎滲入了錯誤的資訊,如把日本演員三船敏郎之照片誤作汪精衛,亦有不知來歷的文章、詩詞假託汪氏之名,即使是民國時期的出版物,如公函、報刊、專書等,亦因當時環境、編輯等因素,以致各版本之間存在不少相異與分歧,如〈國際問題草案〉中,《汪精衛先生的文集》作「中國黃河以北」、《汪精衛文存》作「中國黑河以北」,故惟有匯集各篇文章加以考證,方能還原最能代表汪氏的話。《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編輯

為免因文字之差異曲解汪氏原意,系列編輯團隊以現存各種材料與印刷版再作仔細校訂,並搜尋歷史文件及史料作證,再考汪氏原文及其寫作習慣,最後就過千條相異之處開會決議,務求所有校訂客觀持平、任何改動有根有據。是以本書121篇文章,每篇均尋來三個或以上今人難以覓得之版本作匯校,是最能代表汪氏自己說話的必讀著作。

此外,全書標點斷句亦因應時下用法及電子書之格式重新審訂,務必在不影響文意之原則下,令讀者的閱讀更為順暢。

近百年前的文章,與今人有何關係,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讀《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

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去,無論歷史多麼悠久,終究不能算是成熟的民族。美國聖邁可學院歷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王克文

今日世界風雲不定,各地烽煙四起,正是需要面對歷史、借鑑歷史之際,亦正如何孟恆於《汪精衛政治論述》匯校本引言所說,提起中國現代歷史,必然不可無視汪精衛。汪氏既是革命黨人,亦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其對國家、民族、政治等各個層面都有深入認識,其文字、思想就算跨越了一整世紀,至今仍然適用,如其1910年2月1日發表的〈論革命之趨勢〉,汪氏於行刺攝政王前,特別把這篇文章縫入衣服內,文中對人民起而抵抗政府之分析,與今日各地此起彼落的民主運動有不謀而合之處:

苛政猛於虎,人民之生命為所戕賊、人民之財產為所剝奪,一舉手一投足皆可罹於刑網。憂傷憔悴,生之危不如死之樂,其不平之氣豈待有提撕之者而後覺耶?汪精衛

汪精衛對未來高瞻遠瞩的設想亦值得今人多加研究,一如其於1920年2月1日出版的《巴黎和議後之世界與中國》,當中緒論便已明言人類共存之觀念必然會發生,又如1939年4月9日發表之〈重要聲明〉,亦蘊藏他對中日戰爭繼續下去後,未來東亞局面之設想。

我們也希望一眾從歷史中尋求慰藉、鼓舞的讀者,能從本書中明白今日所遇到的困難,前人早有遭遇,而他所思所想,將會成為今人尋找出路的一大借鏡。

歷史學家有諸多研究、分析、專書,為什麼我們還需要讀一手資料?

雖然汪精衛是民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可是過往有關汪氏的一手資料卻難以尋覓,學者要研究其人其事根本難以入手。是以本系列一手文獻之出版,對追尋歷史真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喜訊。

讀者能夠撇除第三方的修飾與展述,透過一手文獻直接理解汪精衛,讓世人親手撥開歷史迷霧,在沒有偏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下,得出自己的結論,正如許育銘教授所言:

相信本書的出版,定能讓想要瞭解汪精衛真實面目的讀者,透過本書提供的史料,而更具有深入判斷的依據。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許育銘

四本著作分享活動,免費公開給大眾報名,我們台灣見!

Image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