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幅扇面應該是汪精衛現存最早的書法,兩側裱邊更有汪氏的題字。
距今忽忽三十二年矣。國事則滄桑屢易,人事則死生契闊,而此箑獨完好如初。汪精衛
1909年,汪精衛於扇面題詩一首,1940年又在裱邊兩側題字,前後兩者橫跨三十二年,是汪氏作品中,罕有能一同展示出汪氏書法變化的作品,而內容上更具有多重意義:
這扇面是汪精衛贈予摯友曾醒(1882-1954)女士的禮物,曾醒不但是同盟會會員,更是謀刺攝政王的成員之一,她與汪氏相交莫逆,以姊弟相稱。在扇面上,汪精衛題有《木蘭詩》一首,並在題字上點出中國歷代從軍的女性,借木蘭代父從軍、女子保家衛國的故事,讚頌中國女性對革命的努力。最後,汪精衛甚至以「妹貞慧」自署,展露出難以在他政論文章上看見的幽默。
1940年,汪精衛見曾醒特地把當年贈送的扇面裝裱,故又題字於兩側。在左側的題字上,汪精衛進一步解釋他為何會以「貞慧」署名,原因是「貞慧」廣東話音同汪氏筆名「精衛」,故他特以「貞慧」之名化作女子致函給曾醒,而事實上「貞慧」也並非完全是女子的名稱,明末清初時便有一位男性散文家名為陳貞慧(1604-1656),其兒子陳維崧(1626-1682)更是當時的著名詞人,他的作品集《湖海樓詞》,汪氏亦有從中挑選成集。
在右側的題字上,汪精衛回憶1909年與曾醒等親友在日本的生活,以及他們謀刺攝政王時的行程。關於汪精衛曾醒的資料,請參閱《汪精衛生平與理論》頁495-496。
透過分析《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的一手文獻,讀者將可以發掘出更多類似的新線索、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