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理想與懷抱——何孟恆講解(二):〈革命之決心〉

silver Liao書籍內容

汪精衛自幼家境清貧,在一眾兄長間排行老么,待他出生,汪父已逾高齡,而在那短暫的童年中,汪父即使罹患眼翳,仍令他誦讀王陽明傳習錄等書,直至汪父身殞前一夜,從未間斷,而這項每日必修的功課亦在無形間影響汪精衛頗深。此外,其叔父更是博學,藏書萬卷,使汪精衛除了多年習讀王陽明之學外,更能一覽經史子集四部之書,《孟子》亦位其列。

爾後成年,汪精衛取得日本法政速成科的官費生資格,留學期間習得嶄新的國家觀念及主權在民觀念,過往學史時見華夏受辱的憤慨不平因此化做星火,燎原清朝多年以來「君臣之義」的制式民族思想,至此加入同盟會,始作革命先鋒。革命之初,汪精衛將其革命理念與精神思想撰寫為多篇文章,發布至《民報》,其中一篇便為本篇所要提及的〈革命之決心〉。1910年,汪精衛企圖行刺攝政王時,把這篇文章與〈革命之趨勢〉、〈告別同志書〉一起縫入衣服內。被捕後他對官員解釋道:

這些文章從前用墨寫成,今則想以血寫之。汪精衛

〈革命之決心〉除了道出汪精衛所抱持的革命宗旨,亦融入幼時影響至深的孟子與王陽明之學,以孟子「惻隱之心」做革命份子的決心起源,亦以王陽明「良知」形容革命人士願以身為薪火,獻身革命的「義理之勇」,二者在全文中多次引述、提及,除卻其革命宗旨外,亦可謂為汪精衛本人的精神信念。

本系列《獅口虎橋獄中寫作》收錄詞學大師龍榆生在獄中用五張紙拼合手書的〈革命之決心〉,上有題識:

先生之學蓋出於王陽明而遠紹孟軻氏,此心此志歷四五十年如一日,由烈以進於恆,舉凡世人所顧惜之毀譽得失一切置之度外,雖多經挫抑,終且賷志以逝,其仁心悲願,固當亙古而炳若日星也。龍榆生

以此顯示,王陽明與孟子之學對汪精衛影響之深,直至成年、獻身革命仍存此本心,更將此精神貫穿〈革命之決心〉,使此篇文章成為世人深入瞭解汪精衛學養和精神理念的重要史料。

在此,本會創辦人何孟恆以廣東話朗誦,並詳細解讀此篇他認為最能夠代表汪精衛的作品。我們將何孟恆就〈革命之決心〉的講義錄製成影片,以龍榆生手書為底,附上註義以及標記,並分成三個主題講解——「惻隱之心」、「富貴、貧賤、威武」以及「義理之勇」,相信對讀者深入理解汪精衛的革命宗旨有著極大的助益。

惻隱之心,至純潔也。無所爲而爲之者,此之爲仁。爲惻隱之心所迫,雖狂奔盡氣,濡手足,焦毛發,救之而不辭,此之爲勇,盡人所同具也。汪精衛

孟子之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人有惻隱之心,見孺子將入井便從井救人;見同胞受困疾苦顛連、死亡屈辱,即以渺然之身任天下之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仁」與「勇」不為名利,情感至真至誠,即是受到孟子「惻隱之心」的影響。

苟其心懸懸于天下之疾苦顛連而無告者,則身處富貴,適使其踧踖不寜之心爲之滋甚。汪精衛

孟子有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汪精衛以孟子之言再次貫徹「惻隱之心」,形容人心中若仍然記掛天下蒼生之痛與同胞受苦貧賤,有再多富貴權勢仍皆是枉然,即使脫離貧賤仍心神不安。威武僅能使懦弱者屈服,而無法使天下仁者彎下雙膝,此亦為「惻隱之心」所開拓出的度量與勇氣。若人保有堅強、不動搖的志節,相信其在行事待人、自律自省上皆不會受富貴、貧賤、威武牽絆。

既不忍于旁觀,又不能拯之出于水火,吾何爲生于此世乎?則彌覺生之可厭,而未見其可戀也。夫以生爲可厭,則其不畏死無難矣。汪精衛

汪精衛的學養與精神理念自孟子和王陽明一脈相承,在〈革命之決心〉中,除卻孟子的「惻隱之心」,其亦以王陽明的「良知」為起始點,對「義理之勇」做兩種解讀,一為不畏死,二為不憚煩。世間人情險惡,當世人紛紛見禍亂而相避之,唯有惻隱之心之人逆人流而行,不以私心相忌,懷抱赤誠之心,剛烈剛強,堅貞專一,甘以身心為薪釜,受水火相煎,在所不惜。汪精衛以此為心志,將孟子的「惻隱之心」與王陽明的「良知」發展為革命思想,並鞭策自己一生行事皆要奉行這種信念。